獨樹一「格」--- 訪章格銘         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葉于菲

 
  不同於一般青瓷創作陶藝家投注於仿古與燒窯技術的提升,台灣新生代陶藝家章格銘把設計視為陶藝創作主要的追求目標,他善用青白瓷的溫潤淡雅特性,結合陶土的粗爌個性,再融入現代感的設計風格,創造出獨樹一「格」的青白茶具世界。

 
「阿瓜」非阿瓜

   章格銘的茶具作品受到日本人青睞,尤其是他的「阿瓜」系列,讓日本人相當驚豔,乍看之下還以為是高級名品哈密瓜的再生,而這種把青瓷陶加入趣味與新鮮感的創作,正是章格銘最令人津津樂道之處。

   看似樸拙的「阿瓜」茶蓋作品,其實暗藏許多心思,他把青白的溫潤特性包藏在粗爌的陶土之中,總是被視為賞心悅目的青瓷這下成了「內在美」,撫摸茶蓋內部觸感特別滑順細緻,這樣大膽又細膩的巧思,在陶藝創作上相當少見,章格銘在他的作品簡介中如此寫道「為什麼叫他阿瓜?我想應該不用我贅述了吧!至於品種,我也說不上來,好像是…...#**$......。而這瓜裡買的是什麼藥啊?讓你決定。」在他的作品中,令人充分感受到了年輕陶藝家的創意美學與超越性。

  阿瓜作品更特別的設計在於手把,章格銘取材名貴庭園數種----龍柏、真柏的廢棄樹枝,加以修剪潤色,親自為每一個阿瓜尋求合適與獨一無二的把柄,講究的手工與嚴選搭配,成了章格銘作品讓人愛不釋手的另一個主因。收藏家可以依照個人偏好選擇不同色澤的把柄,木頭上色或不上色、上釉或不上釉,任君挑選,而這也成了章格銘創作時特別強調的獨特美學。

 除了木質手把的創意,茶具上的帽蓋也不忘善用巧思,從過去作品以鑲嵌小石頭,到新一代的作品以木頭雕刻取代,小小一處驚見巧思。章格銘指出,他在作品不僅考慮作品收藏的價值,更重視使用者的方便性,例如他選擇以茶具與茶器作為作品主軸,便是基於台灣人喜歡喝茶的習慣,而考量喝茶的習性,他在作品上追求不同材質衝撞的美感時,仍把實用性與穩定性作為第一優先,如此才能讓品受到人青睞與使用,讓作品融入生活,一直是他努力追求的方向。

 章格銘選擇青瓷作為一種創作的素材,主要是考量青瓷沒有個性,但可塑性很強,青瓷的釉藥可表現不同風格與表情,也比其他素材相對性更高,能讓作品呈現不同的風貌。但要避免青瓷始終給人保守傳統的感受,他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來接近,因此選擇青色白作為主要的作品元素,主要是因為青白給人感覺舒緩輕鬆,加上青瓷膨漲數大,易開片但又獨一無二的特性,從點到線至面,經常會出現畫龍點睛的趣點,創作時時可見驚喜,他在讓材質解放的同時也不忘彰顯特性,再融入不同的新元素,將青瓷作品展現出另一股新活力與新鮮感。

 一方面強調美學獨特性,一方面把青瓷的實用性考慮進來,彰顯其創作上的面面俱到。
 

「陶藝界F4

 62年次的章格銘從大學時開始習陶,由於具有專業藝術訓練的背景,加上個人濃厚的興趣使然,養成他對於美學與青瓷創作的豐富創作泉源,孕育出他對於青瓷創作獨樹一格的想法,他不執著於傳統的青瓷仿古技術,而是想走出一條自己的路,喜歡青白的溫潤淡雅,但不想因此定於一格,因此開始嘗試融入陶土的粗爌特性,就是這樣的「玩家」精神,讓章格銘在新生代陶藝家中格外搶眼。

 被我們笑稱為「陶藝界F4」的章格銘,有著相當帥氣的外表,採訪他時也不見印象中陶藝家頹廢的模樣,身穿白上衣的他看起來特別的清新與親和,年輕的氣息與創作活力很具感染力。他座落在金山路邊的「迷工造物」工作室與居家,特有一種後現代建築設計的感覺,成排未完成的青瓷作品擺放其中,感覺格外溫暖,一如青瓷作品給人的那種不搶眼卻又散發一種強大魅力的意境,從人到創作,章格銘掩藏不住一種獨特的魅力。

 
複合媒材玩創意

 自稱喜歡「玩」創意的他,簡介中這樣寫道「因為受了十年美術教育,因為喜愛立體的作品甚於平面,因為喜愛設計,因為好奇於各種媒材,各種工法,因為好勝,再加上一點因緣際會,我被引導走向一條介於工藝、雕塑與設計之間的路。」這樣的個性與背景讓他堅持以複合媒材作為創作的方向。因此他在青瓷創作上,嘗試把陶土、樹枝與石頭等各種自然元素加以融合,讓青瓷作品不再局限於傳統保守的觀感,呈現出饒具趣味的美學創意。

 章格銘的美學創作深受包浩斯(The Bauhaus)設計精神的影響,但更喜歡利用原材質天然的特性與造型紋理來為作品添加趣味性,在幾何、機械性與無裝飾的框架下,丟一點有機的線條進去,希望讓作品帶給消費者更自在、自然的感覺。綜觀章格銘的茶具與壺具青白瓷作品,傳遞一種易接近與自在的感覺,不管是年輕人或資深收藏家,透過他的作品總能感受到細緻的溫暖,而青瓷即使同個模組但開片卻不相同的特性,又讓每一位擁有者感受到完全的獨特性。
 

品牌定位同中求異

  正是這樣的同中求異的精神,章格銘找到了屬於自己的「品牌」定位。投入陶藝創作初始,他同樣面臨許多年輕藝術家的困境,不僅資金來源困頓,對自己的作品與市場定位也缺乏信心,總過無數次的嘗試與失敗,章格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領悟到品牌定位的重要性。「當你在一堆作品中卻認不出自己的作品時,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」他如此說道,因此他開始追求陶藝設計的獨特性,不僅在媒材上尋求多元混合,更在作品上加入更多的設計感與加強品牌形象定位。

  讓人一眼便能辨識出章格銘的作品,是這位年輕陶藝家堅持的方向。他認為拉胚、技工技術再強,仍是不夠的,對於一位年輕的陶藝家,尤其是青瓷創作者來說,如何能夠比別人出色,能夠在傳統中殺出新路,就必須找對新的方向,轉個彎思考,經過多次的嘗試與失敗,找出差異與個人獨特性,這樣的創作之路才能長遠。

  剛畢業時章格銘到處湊房租、到處接case糊口,一度他也失落down到谷底,他笑說,幸好一路上有許多貴人相助,也激發他許多想法,其中同樣住在金山的許偉斌與曹世妹夫婦,利用廉價的材質卻能創造出力量強大的作品,讓他十分驚豔,啟發他的創作靈感,一頭栽入複合媒材與青瓷、陶藝結合的研究,之後越玩越有勁,慢慢地也發現越來越多消費者喜愛自己的創作,讓他更有信心走下去。而過去的跌跌撞撞與苦日子鍛鍊,造就章格銘後來反彈回升的大力道,也證明他追尋品牌與獨特性,是一條正確之路。

 
造型與功能兼顧

   不過,章格銘並不因此孤芳自賞,相反的,他不諱言對於市場與消費者喜好相當重視,因為唯有兼顧市場與藝術,才能讓自己陶藝之路更加穩定與深化。章格銘說,台灣的藝術市場並不利年輕人生存,所以他體悟要有穩定的東西支撐,才能讓自己的創作之路更加長遠。在創作上,他總不忘從實用性與消費者需求來考量,不僅造型上希望能讓消費者一眼便喜愛,在功能上讓使用者感到舒服與便利,是他覺得更重要之處。因此他不僅自詡為陶藝家,更把自己定位為工藝設計師。

  面對自己的作品打進日本市場,他再次強調品牌與文化獨特性的重要,善用台灣青瓷創作環境的多元靈感刺激,再透過藝術家個性化的創意與設計感,才能讓青瓷陶藝年輕化且更加普及,而當日本人經常把他的「阿瓜」與青白瓷茶具系列作品,當作高尚禮品送給親友時,章格銘已經成功跨出了國際化第一步,屬於章格銘的「品牌」,成為一種質感保證,不僅讓人過眼難忘,而且出色耀眼。 
本文之前刊載於陶藝雜誌